
導讀:據報道,今年9月,一批非全日制碩士應屆畢業生,在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北京市某高校一名在讀的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曲麗麗(化名)表示:“感覺非全日制學生受到了歧視。”
隨著每年錄取的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已不再為專業學位碩士生安排住宿,而全國專業學位碩士生占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過60%。
2021年考入北京大學的研究生新生們恐怕不能住在未名湖畔了。
北大近日發布的2021年研究生招生簡章中介紹,碩士研究生宿舍區中的燕園已改為昌平新校區,昌平新校區為原北京吉利學院舊址,距離北京大學本部約30公里。
實際上,盡管2020年北大研究生招生簡章中規定的碩士生宿舍區還包括燕園,但入學后申請住宿時,可選擇的只有距離校園幾公里的萬柳公寓。
隨著每年錄取的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已不再為專業學位碩士生安排住宿,而全國專業學位碩士生占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過60%。
如果不能親身體驗校園的環境和氛圍,擴招之下研究生們的學習滿意度又會怎樣?
近日,一份面向112所高校超10萬名研究生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公布,對研究生教育的總體滿意率為82.7%,達到歷年最高。
其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滿意度高于學術學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滿意度高于全日制研究生。然而現實中卻出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沒有宿舍,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時學歷不被承認等現象,調查結果與現實情況是否出現了偏差?
一、教育學研究生滿意度最低
這份調查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志社、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組織,今年已是連續第八次開展。2020年的調查收回了包括64所“雙一流”高校在內的109253份有效問卷。
在各學科門類學術學位研究生中:
軍事學研究生的總體滿意度最高,滿意率達到94.4%;
其次為歷史學,滿意率為86.7%;
教育學研究生的總體滿意度最低,滿意率只有78.3%;
排在倒數第二的是經濟學,滿意率為79.1%。
調查顯示,博士生的總體滿意度高于碩士生,總體滿意率為84.7%,碩士研究生的總體滿意率為82.3%。
據介紹,該調查分為課程教學、科研訓練、校內指導教師、管理與服務等維度,其中對校內指導教師的滿意率為90.2%,遠高于總體滿意度,也高于其他三個維度。
這項調查中,研究生對導師的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和學術水平的評價相對較高,對導師的指導能力也較為認可,對導師指導頻率的評價相對較低,但滿意率也達到了83.7%。
住宿只是求學生涯中的一個小問題,但也是研究生們關注的切身問題。
調查顯示,研究生對學校研究生管理與服務的滿意率為78.1%,比總體滿意率低4.6個百分點,也是四個維度中最低的。其中,對住宿滿意度又最低,只有64.9%。
連年擴招下,一些名校每年錄取的研究生人數動輒五六千人,已經超過了本科新生的人數,這確實給住宿帶來了挑戰。
沒能被統一安排住宿的學生只好在校外租房,今年8月底,一位中國醫科大學臨床學院的全日制學術研究生因為住宿問題,在人民網留言向遼寧省省長求助。
該學生表示,中國醫科大學對該專業的研究生僅提供一年住宿,后兩年住宿“按照國際慣例”需個人解決。而在外租房每年至少花費1.2萬元,由于自己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承擔這筆支出,有可能放棄入學機會,明年再考一個負擔得起的學校。
不管怎樣,研究生擴招仍在繼續。
北京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生招生計劃4700人,增加600人,只有全日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由學校安排住宿。
復旦大學2021年碩士生招生計劃7500人,增加1100人,該校從2019級起,就不安排專業學位碩士生在校內住宿。
在9月22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說,“按照中央領導指示批示,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委,爭取多方支持,積極籌措資源,強化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研究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
二、專碩與學碩課程應不同
北大、北師大、復旦等名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無法享受學術學位研究生在校內住宿的待遇,但在調查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滿意度連續七年高于學術學位研究生。
而且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教學、指導教師、管理與服務方面的滿意度均高于學術學位研究生,僅對科研訓練的滿意度低于學術學位研究生。
盡管如此,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仍存在諸多問題,即將進入改革賽道。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當前的實踐課程無論是從學生的參與度、實習實踐的時長,還是高校對于實踐課程的建設來說都嚴重不足。”西部地區一所師范類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專碩和學碩有些課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課、外語課、數理基礎課等,而30%-50%的課程應當有所區別。”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軍政說。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意見》提出,實施“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計劃,重點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和產教融合型城市,大力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著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這目前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軟肋。上述調查顯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進入實踐基地參加專業實踐的比例,分別只有56.2%、65.9%。
《意見》還提出,鼓勵各地各培養單位設立“產業(行業)導師”,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隊伍建設。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通過設立冠名獎學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發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導師參與研發項目。
“招生類型和導師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導師研究方向偏理論基礎,有的偏技術應用,如果一個導師二者的能力都具備,可以同時招學碩、專碩,但如果只具備一種能力,就只能帶一種類型,否則可能會造成培養出的人才‘四不像’。”王軍政說。
這方面,江蘇省走在了全國前列。
在9月22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說,江蘇已連續十年選聘研究生導師類產業教授1601人,認定省級研究生工作站4361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導師、8000多名企業導師和數萬名研究生進站開展科研活動。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受歧視?
上述調查還顯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總體滿意率達到86.4%,高于全日制研究生的82.3%。
這又與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現實遭遇出現了偏差。
據報道,今年9月,一批非全日制碩士應屆畢業生,在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感覺非全日制學生受到了歧視。”
北京市某高校一名在讀的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曲麗麗(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同以往的在職研究生不同,曲麗麗考入研究生以前,是一名本科應屆畢業生,而不是已經工作的在職人員,她因為沒有被報考的全日制研究生專業錄取,而被調劑為非全日制研究生。
201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并軌招生,兩類研究生都需要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或者國家承認的其他入學方式入學,從而抬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門檻,也提升了含金量。
這吸引大量應屆本科畢業生愿意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述西部地區一所師范類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校有的專業招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中超過一半是應屆本科生。他們與在職研究生不同的是,畢業后面臨就業問題。
到了2020年,當首屆并軌招生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時,在一些地區遭遇了對其學歷的不公正對待。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專門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和落戶機會。
或許正是因此,目前陸續發布的各高校2021年研究生招生簡章中,越來越多的高校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定向就業學生。
“也就是錄取后,需要工作單位、錄取學校、本人三方簽署定向培養協議,畢業后學校不會給學生發派遣證和報到證。一些學生在簽訂協議時并沒有工作,而是臨時找了公司來蓋章,甚至有的學校不需要工作單位簽約,只要考生同意即可。”曲麗麗說。
現實中,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也存在弱項。
“有的學生甚至連論文的規范格式都不懂,能夠參與科研訓練的機會也不如全日制研究生多。”曲麗麗說。
“有的高校沒有給非全日制研究生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大多數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職人員,平時在單位工作,所以很少能享受到學校的教學資源。”上述研究生管理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目前,國內各高校只有專業學位研究生招收非全日制學生。
“今后,非全日制研究生仍會以在職人員為主,因此應該側重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和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能力,對于課程的實踐性要求可以低一些。”上述研究生管理人員說,“或許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仍強調理論傳授,這正好符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需求,所以他們的滿意度更高”。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m-zEMFpHfUj5hWt28TofXw
上一篇:教育部:今年政策性崗位大幅增加,已吸納280多萬畢業生
下一篇:金九銀十招聘季,穩就業禮包密集加派 線上線下招聘頻頻展開,各地加力挖掘新就業潛力